喪親之痛本已難耐,一紙收費調整公告本欲優化資源,卻意外點燃公眾怒火。香港醫院管理局(醫管局)早前公布,自2026年1月1日起,公立醫院殮房服務將由以往免費改為按日收費,引發廣泛爭議。繼昨日(11月7日)公眾及業界強烈反彈後,醫管局今日火速回應,宣布將免費存放期由原定首3日延長至28日。此舉雖暫緩民憂,卻未完全撫平疑慮:公立醫院,究竟是守護生命的港灣,還是逐漸背負財政枷鎖的機構?

殮房如果收取費用過高,對家屬是一種負責
醫管局的初始調整公告於10月31日在政府憲報刊登,涵蓋多項公立醫院公眾服務,尤其是針對非符合資格人士(如非香港居民)的醫療費用,同時調升部分行政收費,包括申請證明書、醫療報告及影印費等。這些變化旨在優化資源分配,但殮房收費一經曝光,即如石破天驚,迅速在社交媒體掀起風暴。網民直指「如同自提點模式」,質疑醫管局的核心使命。 一位網友在Facebook上感慨:「家人離去時,每人也很艱難,醫院本該是溫暖港灣,怎能再加經濟壓力?」
新收費表顯示,遺體存入後首28日免費,之後按日累進:第29日至33日每日100元;第34日至48日每日200元;第49日起每日550元。醫管局強調,此調整回應業界及公眾意見,考慮到火化爐排期及行政程序延誤。 以往約一成遺體存放逾月,部分更達一年,新政旨在鼓勵家屬盡快安置,減輕醫院空間壓力。以正常出殯程序約一個月計算,現時多數個案可完全免費;若延至兩個月,額外費用輕則500元(5日×100元),重則逾10,000元(逾49日累計)。 醫管局同時優化豁免機制:死者享有長者生活津貼或綜援者,可申請全額或部分減免;經濟困難家屬亦可即日獲「有條件減免」。
對殯葬業而言,這項更新無疑是及時雨。公立醫院處理死亡文件需3至5個工作天,其後辦理死亡證明及火化申請,食環署火化爐排期通常15日內,但高峰期難料。 「原3日免費期過短,28日已更貼近實際需求,但若遇公眾假期或疫情,業界仍盼延至一月。」 另一位業界代表補充,家屬除存放費外,還需負擔禮堂、儀式等開支,部份因失蹤或意外死亡遺體存放時間超過數星期甚至超過數個月的也被迫「硬食」費用,若經濟不佳,恐生連鎖效應。他倡議以「溫馨提示」取代收費,勸喻家屬盡快安置遺體,而非一刀切。
對普通市民而言,28日免費期帶來喘息。香港喪葬成本本高企,平均傳統葬禮數萬元以上。新政延長後,低收入家庭壓力大減,避免了原方案下數千元負擔。社福團體鬆一口氣,認為此舉體現人文關懷,但仍憂心邊緣個案:如跨區家屬或文件延誤,豁免申請程序或成新障礙。 有衞生界參選人讚揚調整「及時且合理」,但他們建議設立專項基金,資助弱勢家屬。
醫管局回應稱,收費釐定已全面考慮營運成本及市場水平,並承諾密切監察實施情況,若有需要將速檢討。 局方將於2025年11月起分階段接受減免申請,2026年首三月設特別過渡安排,專責隊伍協助家屬。 公眾質疑聲浪漸平,有人指這是政府福利政策的正面回應,呼籲立法會持續監督。
這場收費風波,折射出香港醫療體系的深層矛盾:資源有限,需求無窮。公立醫院肩負九成急症服務,卻面臨財政赤字逾百億元。殮房雖小,卻牽一髮而動全身。28日免費期的推出,標誌政策從聽取民意到快速迭代的轉變。未來,醫管局能否平衡人文與財政?業界與市民的聲音,又能否持續引導完善?在冬日寒風中,這不僅是數字調整,更是對人性底線的守護。正如一位喪親者所言:「生離死別已夠痛,幸有調整,少添金錢之苦。」唯有持續對話,方能化傷痕為溫暖。如需了解以上內容或對殯葬問題想了解更多,歡迎聯絡我們,所有資咨詢服務費用全免!

能夠讓仙人早日入土為安是一聚親人們的心願,也是對已亡人的一份敬意。
華福殯儀服務
Whatsapp : +852 6942 4976
2025年11月8日




